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发展规划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2022 年 10月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鲁教职函〔2022〕48号)文件要求,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结合聊城经济发展需要及《“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形成本建设方案。
整体方案包括建设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进度、经费预算、保障措施、预期效益七部分。根据建设要求,设立10个规定建设项目和1个学校特色建设项目。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预计总投入5640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1500万元,市区财政3800万元,行业企业支持100万元,学校自筹240万元。
学校以创建全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按照职业教育“三个转变”总体要求,坚持整体设计、示范引领、质量为先、改革创新的原则,以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质培优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保障,着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预期通过项目建设,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产生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5个、省级标志性成果72个,达到国内一流、世界水平,建设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样板和标杆学校。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坐落于全国闻名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直属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政府,是一所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是东昌府区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坚持“创教学做领先人才培养高地 ,建德能技一流中原职教名校”愿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发展战略,成为支撑鲁西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一、人才培养条件
近几年,党和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在立德树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治理、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办学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
(一)基本办学条件雄厚
学校占地面积240亩,一期建筑面积9.09万平方米,在校生3190人,教职工242人,智慧教室106个,设置10个专业,初步建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经济产业专业群两个高水平专业群。
(二)教师队伍基本素养高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2名。其中,硕士22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100%,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81.51%;学校现有正高级讲师1人,高级讲师54人;全国艺教先进个人1人,山东省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教师2名,山东省德育先进个人1名,山东省级优秀教师2名,聊城市“十佳”教师、水城名师、市级教学能手、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28人,形成一支名师汇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实践教学条件先进
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总值4698.10万元,生均14727.59元,建成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训室、机电一体化虚拟仿真实训室、融媒体综合实训室、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仿真实训室等23个实训室。2022年,“东昌府区综合共享性实训基地”立项,学校将以此为核心,立足各教学部,建立机械工程类、电子商务类、信息工程类校内外实训基地3个,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秉承“崇德尚能、融合创新”的核心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学校坚持技能教育的核心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现“融教于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在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做到课程标准与大赛标准、教学过程与大赛过程、实训办法与大赛要求相结合,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中国(职教)名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科技示范学校”“最受青年学子欢迎的山东职业院校”,聊城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聊城市乡村振兴示范校”“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胜单位”“中职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学生就业率保持100%,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持90%以上,3000余名学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学习深造,实现了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学校发展新格局。
三、办学优势和特色
(一)双元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先进
1.多元共治,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按照办学章程,重构学校多元治理结构,与海尔集团、美的集团、山东金帝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和聊城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畅通办学渠道。学校设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组建“政企社校”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多项举措保障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流程设计和实施过程。
2.探索有特色的中国现代学徒制。学校以培育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为抓手,深化“双主体,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开展“1+X”证书试点项目。采取引企入校、订单培养、企业资深技师进课堂、校企共建课程等多种协同育人模式,订单班达到6个。构建以智慧校园平台为学习评价载体的校企双元联动评价体系,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方面形成了先进的实践范例。
(二)服务产业升级,打造特色品牌专业
1.对接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优化专业发展布局。学校根据鲁西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近年来新增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2个专业,形成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产业2大特色品牌专业群。学校深入企业调研专业人才需求,收集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并以此作为专业结构优化的依据,形成互联网下产业驱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
2.专业设置流程规范,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按照教育部、省市专业设置要求,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专业建设质量“四提升”机制,经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可行性论证、师资队伍建设、专家论证,进行专业设置,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按照“做优重点专业、培植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争创品牌专业、构建专业集群”的专业发展思路,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先后建成2个市级特色品牌专业、7个国家“1+X”证书试点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和数字产业经济专业链。
(三)外引内培并举,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1.坚持师德第一标准,牢筑师资队伍根基。弘德立教,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考核标准》《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度,将师德考核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模、干部任免的首要条件,对师德失范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制,连续多年无师德问题发生,学生、家长、企业社会满意度达到99%以上。
2.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教师个体发展规划等规划体系。实施青蓝工程,从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引领新教师成长。落实企业实践制度,坚持科研兴校,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政策。近5年来,取得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97人,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的教师有21人,专业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81.5%,学校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0项,其中7项已顺利结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能力比赛2项,省级班主任能力比赛1项。
(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产学研一体化
学校是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聊城第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先后与山东网商、聊城金帝公司、交运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分别成立了“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金帝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现代交通学院”。与聊城中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社会力量合作,设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合作办学项目,深入进行产教融合,促进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经济产业专业群建设。专业教师入企实践,为学校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开发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积累实践经验,促进校企产学研一体化。
(五)聚焦区域需求,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1.落实育训并重,提升服务能力。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服务鲁西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成立了东昌府区乡村振兴学院和东昌府区社区教育学院。搭建技术技能推广、创新创业、智能制造等平台,组织开展农业技能、返乡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等培训,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培训、成人教育学历提升等各层次的社会化培训,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学院培训平均每年在6000人次以上;承接了电焊、保育员等技能鉴定任务,开展WPS办公应用、网店运营推广、工业机器人编程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及考评。2022年通过高素质农民进阶培训阶段培训机构遴选,学校被纳入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管理平台培育基地库管理,同年被评为“聊城市乡村振兴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