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宣传
日期: 2022-01-19  作者:   浏览量:

新农村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化课程,打造了“四融入”专业文化育人模式把爱农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系统调研县域龙头企业,调查聊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于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两类人才培养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实际,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梳理出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能力和素质需求,优化了专业才培养方案。 重构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编写项目化校本教材,形成核心课程以中职在校生、新型农和传统农民纵向形成三种层次的纵向人才培养梯队;以政府、学校和地方特色企业横向形成三方办学主体。建成了职教特色鲜明的“三纵三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景化教学进行课程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项目化课程的动态反馈项目化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image.png

打造了“四融入”专业文化育人模式

借鉴系统理论一体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导学生溯源家乡文化、讲述家乡故事、感悟家乡变化,把爱农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即“四融入”专业文化育人模式。将“根植家乡热土、服务农村信息化”的育人理念融入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研制了面向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精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聊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结合县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实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等两类人才的培养;

2.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政府、学校和地方特色企业三方主体参与,通过了解聊城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对农村信息化人才对象按中职在校生、新型农和传统农民三层次进行纵向分类,按不同职业能力需求具体分析,梳理出面向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了专业才培养方案

开发了面向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中职计算应用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

image.png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针对聊城吕集炒货、东昌葫芦、梦幻后姜生态旅游基地等特色产业对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信息化技术的任职要求,参照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和市场流通信息化等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重构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2.配套开发系列校本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编写了《农村电商直播》《农产品网络营销》等4本项目化校本教材,建有《Photoshop》、《影视后期制作》等6门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试题、教学视频、实训室三维场景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成了职教特色鲜明的“三纵三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中职在校生、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纵向形成三种不同层次的纵向人才培养梯队;以政府、学校和地方特色企业横向形成三方办学横向主体将新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打造成农村信息化培养融合计算机应用专业协同发展的共享平台实现了岗课结合,学用一体的项目化综合评价动态反馈实践基地